题目:法国"家乐福"独领中国零售业风骚
  新华社杭州10月24电(记者霍忠友、柴骥程、张奇志)在全球零售业排名中仅次于"沃尔玛"的法国"家乐福",依靠适合中国国情的灵活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远远领先于他的竞争对手,独领风骚。
  日前在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宁波进行的一次全球采购大会上,在"家乐福"负责中国区全球采购业务(职务:Carrefour Global Sourcing China Manager)的法国人汪能(Jean-Christophe Voynet)先生两度出手,一方面他们与杭州市方面签下协议,开办在中国的第28个分店,同时,他们在宁波设立了在中国的第11个全球采购基地。
  欧洲最大的零售企业"家乐福"集团是全球第二大的零售商,他们在31个国家拥有9200多家连锁店,去年的全球销售额达到780亿欧元。1995年,"家乐福"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被称为"大卖场"的超级购物广场。随后的6年多时间里,他们相继在中国的16个城市开设了28家商店,分布区域几乎覆盖中国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
而作为他的全球主要对手,"沃尔玛"从1996年进入中国以来,只在中国的6个省开设了21家门店,而且偏安中国南方一隅,其中的16家集中在中国的南方3省,另有4家则分布在东北3省。他们甚至没有进入中国最大的几个城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在中国目前经济最活跃并最有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还找不到"沃尔玛"的踪影。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麦德龙",目前只在中国开出了15家分店。
  "家乐福"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他们在中国拥有的消费群体以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为主,报告形象地描绘:到"家乐福"购物的中国消费者中,有28%是步行前来的,15%骑着自行车,还有20%以上是坐公交车的。汪能先生认为,这组数据表明,"家乐福"在中国的零售业中,已经拥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消费群,并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相比较几乎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其他两家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沃尔玛"和德国"麦德龙","家乐福"的营销策略显得更加灵活,并更懂得迎合中国政府的要求。
  "沃尔玛"拥有全球最完备先进信息处理和物流体系,但中国目前对外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还有许多限制,因此,对自己的物流体系非常依赖的"沃尔玛"总觉得施展不开"手脚"。而"麦德龙"(METRO)则带有很深的德国企业的痕迹,"麦德龙"在高级雇员毛建新告诉记者,德国人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他们只把中国的"麦德龙"当作德国总部下属的分店,甚至不愿意在中国设立处理各种外围关系的"公共关系部"。
  而法国人却显示了非常强的灵活性,他们不仅了解中国政府对他们的期望并在经营中努力迎合这种期望,而且,他们根据目前中国零售业、物流业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套不同于自己以往的操作模式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政府都非常强调企业产品的出口,一个地方出口额的多少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为此,"家乐福"在中国迅速建立了"中国化"物流体系,他们逐渐把亚洲的全球采购基地从东南亚和印度转移到了中国,把"家乐福"的全球采购业务也逐步向中国市场倾斜。
  据了解,他们目前已经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大连和宁波等11个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建立了采购基地。2001年,他们在亚洲的直接采购额中,有61%的商品来自中国,总采购额为35亿美元。
  汪能认为,中国的产品在"价格性能比"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而且,中国企业对市场变化有迅速的反应能力,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能方便"家乐福"在中国多个地区采购当地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家乐福"的这些举措深得中国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赞赏。

  依托这些区域性的采购中心,"家乐福"分别建立了各地的采购、物流体系。中国零售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王德财认为,"家乐福"的这种做法其实偏离了做"连锁"的本质,因为连锁的本质就是中央采购、统一配送。
  但"家乐福"似乎信奉中国已故领袖邓小平提出的观点:发展是硬道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家乐福"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汪能先生告诉记者,"家乐福"目前正在加紧整合原先比较分散的采购、物流体系。
  "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迅猛,他们在一些地方的做法也违反了中国的现有政策,终于引起其它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零售企业的不满。中国方面不久前也对"家乐福"提出了警告并采取了一些温和的制裁措施。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将在经过约5年的过渡期后逐步付诸实施。然而由于各个地方政府对"家乐福"的到来表示欢迎,普遍越权审批,"家乐福"进入中国零售业,已经远远走在了中央政府的开放时间表之前。
  按照有关规定,目前在中国的合资零售企业的外方股权最高限制是65%,然而在中国东北沈阳和大连的分店中,"家乐福"拥有100%的股权。为此,中国有关方面已于今年6月勒令"家乐福"将其全资拥有的超市中至少35%的股权出售给两家中国公司。
  "家乐福"等世界大型零售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显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这就迫使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今年以来,中国的零售企业开始实施跨区域的购并。不久前,中国国内最大的"本土"零售企业上海"联华"在浙江省购并了当地最大的零售商"家友"超市。
  浙江"三江"连锁超市集团总经理陈念慈对记者说,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国内的零售企业必须改进自己的物流体系,在仅有的不到5年时间里,不断开设新的网点,并把触角延伸到辐射农村市场的小城镇,做强做大,这样才有资格和那些零售业的超级"巨头"比拼一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