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8日电(记者章苒 柴骥程)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精品之作《松鹰图》,在上海朵云轩1993年的一场拍卖中以32万元的价格被一香港买家购得;1995年,这幅作品在再拍后流传到了新加坡;直到今年北京荣宝斋的春季拍卖会,上海一位私营企业家方才用117万的高价将这幅传世名作留在了国内。
《松鹰图》的流传轨迹在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最近两年来,潘天寿、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吴湖帆、陆俨少等一大批名家多年以前散轶海外的作品,开始大幅从海外归来。收藏家们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培育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拍卖市场,而其中最为活跃的民间资本则更加促进了这次艺术品"海归潮"。
蒋频是浙江皓翰拍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作为艺术品拍卖界的资深人士,他目睹了最近二十年艺术品海内外辗转的全过程。
蒋频说,十年前的拍卖市场上,举牌的都是海外人士。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海外翰墨飘香的同时,也留给国内收藏界不少槛尬。国内大规模的画展,有时不得不高价从海外租用本土名家的之作,以作"镇展之宝"。
在今年五月一日,浙江皓翰拍卖公司举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举牌的几乎都是国内收藏好者。推出的369件拍品以520万元成交,其中90%以上的拍品被民营企业主购得。
收藏界人士介绍说,从海外拍回藏品的国内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民间。在民间资本活跃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对于文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就在这次拍卖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公司老总一口气拍下了潘天寿、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四人价值87万的作品。浙江金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帘子布生产企业,这家私营企业的老板去年就化了3000万,从国外拍回了大量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绍兴小小公司去年也为此在国外"拍"出了1000多万。
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使得海外回流的藏品其身价与十年前相比上涨了一倍以上。上世纪80年代以前张大千一些价值三、四千元的画作,现在以20多万的价格被国内收藏家买回。原来5000元一张条幅的沙孟海书法作品,也涨到了一万八到两万左右。
随着国内拍卖市场的发育,大陆买家在投资收藏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和精明。他们喜欢在具有国际影响力而且文物拍卖价格较低的香港参拍。在香港,不少大陆买家往往可以凭借其精明的商业头脑,以比较低的价格购回流传到国外的艺术品。
日前举行的浙江省文化市场规范与繁荣专题研讨会上,中国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洪丕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拍卖业的兴衰和文物的流向某种意义上也是波澜起伏的世界经济的一个"浮标"。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受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等地经济低迷,这便使得许多文物收藏家不得不把手头的文物出手。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标志,大量民间资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这便成为流失国外的艺术品大量回流的重要原因。
浙江省文化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卢炳钧副处长介绍说,该省今年起实行的《浙江省文物流通管理办法》,与以前相比对民间资本投资文物和艺术品收藏支持的力度大大增加了。今年来民间资本此类投资较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就是市场对于此政策的积极反应。
日前,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对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这些可以享受免税政策的文物包括1949年以前的所有中国文物或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制品,以及原产于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等,同时也包括了民间收藏活跃的1949年以后中国已故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
收藏界人士认为,尽管这一政策只适用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但是它与民间投资行为有互补的作用,两者联动,肯定会引发更大规模的中国珍贵艺术品"海归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