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寻找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接口"

  新华社宁波十月二十一日电(记者 柴骥程 郑黎)作为一种文化,中国电影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强势的西方文化"接轨";作为一种产业,中国电影在入世以后又该怎样应对。正在此间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这些成为中国电影人议论最多的话题。
  在电视普及以前,电影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之一。创办于二十多年以前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多年来也被视为中国本土电影的最高荣誉。以"金鸡、百花奖"颁奖仪式作为"压轴戏"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是中国电影人的一次大聚会。
  在以往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各路明星的宣传活动总是占据"舞台"的中央,然而在这次电影节上唱"主角"的却是以"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电影论坛。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影坛的第一次大聚会,讨论中国电影的整体命运显然要比个别明星和几部电影的成败得失重要得多。
  在这次论坛上,许多电影界人士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表现出深切的忧虑,他们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加入WTO,就意味着中国已经接受了这种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同时也打破了原来的经济和文化壁垒。台湾玄奘大学教授、视觉传播艺术学会理事长李天铎用台湾电影的"兴衰史"举例说明了全球化可能带给中国电影的后果。他说,二十年以前,台湾电影也曾昌盛一时,随着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的电影市场逐步向国外全部开放,台湾电影从年产二百部下降到现在的十五部,几乎消亡。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有八成以上的与会专家在演讲中谈到了不久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四项大奖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大部分专家认为,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所取得的成功,对中国电影如何与国际接轨具有示范意义,并初步树立了华语电影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的样板。
  尽管有不少专家提出,《卧虎藏龙》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好莱坞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但他们依旧认为,这部中国电影获得的世界性成功至少证明,《卧虎藏龙》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逻辑和文化基因"具有重大的可利用和可开发价值。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晓云等一些电影评论家认为,李安作为一名华语电影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执导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时,要比《卧虎藏龙》更深刻,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却是后者。他们据此认为,《卧虎藏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上更接近西方人的习惯,毕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依然存在,中国电影首先要做的是让人家了解,而不是要求人家思考。本次电影节专门举办了一次"伊朗电影回顾展",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人士也表示,伊朗电影对民族性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值得中国电影借鉴。
  许多专家同时认为,《卧虎藏龙》更多的还是商业上的成功,如果没有索尼公司和哥伦比亚公司推广,《卧虎藏龙》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票房,当然这个中国的武侠传奇也不会在全世界激起这么强烈的反响。台湾电影研究学者李天铎对记者表示,入世以后,中国电影在对待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时,应该更多地从商业的角度进行考虑。
  在电影节上的一次论坛当然无法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但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思考,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思考更好的商业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