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雅艺术在民间盛放
新华社记者 柴骥程
新华社宁波10月18日电:秋风送爽,荷花飘香。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经过12个日夜的灿烂开放,终于在昨天晚上圆满谢幕。我国芭蕾舞台上的第一代"白天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女士激动地表示,我国这朵舞蹈的"荷花"已经在世界艺术之苑占据了一席之地,得益于舞蹈这种高雅艺术在民间的盛放。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舞蹈犹如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而大型舞剧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舞蹈综合水平的标尺。此次举办的第二届舞蹈"荷花奖"决赛就是对我国近年来创作的大型舞剧和舞蹈诗的一次检阅。
说起舞剧,我国在各个时代都出现了一些代表作,如五、六十年代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改革开放后编排的《丝路花雨》,这些作品都曾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回忆。但舞蹈界的人士认为,那个时代我国的舞剧舞台上一共也就这么几部作品,而且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次比赛的评委会主任、我国老一辈舞蹈家贾作光告诉记者,我国目前舞蹈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各地编排出的舞剧、舞蹈诗达到800部之多,这是任何一个舞蹈艺术大国都为之惊叹的成就。
为了角逐中国舞蹈的最高荣誉"荷花奖",各地共向中国舞蹈家协会选送了100部作品,经过艰难的预评和复评,最后有14部最优秀的作品入围决赛。白淑湘认为,这次比赛的选择范围很广,说明我国的舞蹈艺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丰厚的基础。
此番入围决赛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但是,反映中国民间、民族题材的作品还是占了其中一大半。《大梦敦煌》以敦煌文化为背景,《妈祖》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为题材,《阿炳》则以民间艺术家的生平为切入点,《妈勒访天边》、《啊,傈僳》等反映的是中国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其中,《妈祖》和《妈勒访天边》均获得了最高荣誉金"荷花奖"。
"中国的历史如此悠久,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如此灿烂丰富,中国的舞蹈艺术只有扎根于民族、民间,才能获得丰富的营养,才能盛放得持久娇艳。"白淑湘女士表示。白淑湘认为,过去我们的舞蹈艺术往往是从戏曲中提炼的,现在则从不同的文化中提炼,而在此次获奖作品中,《啊,傈僳》是最难能可贵的。这部舞蹈诗作品反映了云南傈僳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表现了傈僳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流露的情感、智慧与追求。这部作品是云南保山地区歌舞团创作演出的,由于资金不足,歌舞团的成员自费坐火车跋涉几千公里来到宁波,《啊,傈僳》最终获得了银"荷花奖"。白淑湘认为,这部作品虽然不象有些作品场面做得很大,但作品很精致,很淳朴,没有花哨的东西,她的成功就在于从民间文化中吸取了许多养份,是切身的文化体验给了创作者和表演者灵感。
此次"荷花奖"决赛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演出商前来观摩。在决赛结束后,就有许多演出商向一些剧团发出了演出邀请。美中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一位经理在看完〈〈妈祖〉〉后,便希望这部舞剧能在美国演出。这位经理认为,妈祖信仰已成为跨国界、跨地区的民间信仰,舞蹈是传播中华文化一种很好的载体。
白淑湘告诉记者,我国舞蹈人才的培养也正从少数的艺术院校走向民间,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舞蹈课,建立了舞蹈队伍,舞蹈可以培养人的美感、礼仪,对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起到显著作用。白淑湘表示,有了这样广泛的人才基础,我国优秀的舞蹈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舞蹈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交流的载体,中国的舞蹈艺术要走向世界,除了从民间吸取营养以外,必须学习国外舞蹈艺术的长处。白淑湘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有不少优秀的舞蹈人才出国,表面看似乎是一种人才流失,但许多人在国外一方面把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带到世界各地,一方面他们又学习了国外先进的舞蹈文化来充实我国的舞台。白淑湘认为,在这次"荷花奖"决赛中,参赛的许多舞剧结构严谨、舞蹈语汇流畅、演员技艺高超,正是由于许多创作者借鉴了西方的先进舞蹈理念,东西方文化交融使舞蹈艺术更显魅力。
在此次承办"荷花奖"比赛的过程中,各地都显出很高的热情。宁波市获得承办权以后,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使一家剧院更符合舞剧演出的标准,宁波方面就马上在该剧院投入了300万进行改造。宁波市政府提出,要通过承办一些高雅艺术的比赛,推进宁波都市文化的建设。白淑湘也表示,中国舞蹈家协会以后会比较多地把一些舞蹈比赛放到一些中小城市举行,通过走向民间,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