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好女儿 山村的好书记
--追记浙江省舟山皋洩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
新华社记者 柴骥程
  4月5日一大早,一场夜雨过后的东皋岭还笼罩在雾霭当中,沿着湿滑泥泞的山路,83岁高龄的虞杏英老人拄着拐杖来到了一座简易的土坟前,按照江南人的习惯,清明祭拜自己最亲的亲人,须越早越好。埋葬在这里的人和虞杏英非亲非故,但老人却把她看成自己最亲最亲的女儿。
  天还没完全放亮,山脚下的村民和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也陆续赶来了,"我们的好女儿,我们想念你"、"怀念我们的好书记",花圈的挽联写满一句句贴心的话,小山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但她闪光的名字和事迹象满山的杜鹃花长久盛开在山村人的心里,让人深深怀念。
  她把51岁的生命,怀着杜鹃啼血般的满腔赤诚奉献给了生她养她的山村。她用一生的实践再次证明了那条永恒的真理:共产党人只要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深深地扎根在群众中,与时俱进地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新的事业,就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她就是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皋洩村原党支部书记朱缀绒。

小标题:"她是一个能人,她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的爱戴,首先是因为她有能力带领群众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白泉镇党委对朱缀绒的评价
  2001年10月18日中午,朱缀绒开完镇里的会,没有参加会议留餐,她的心里放不下村里长沟畈的那块低洼抛荒地。在几天前举行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有村民提出应该对那块没人愿意种的抛荒地进行整改。
  她和另两位村干部商量好了,那天中午一起去那里丈量土地,规划村里新的香柚基地。就在她勘测时,一辆卡车飞驰而来,夺走了她的生命。四天前,朱缀绒刚刚过了自己的51岁生日。
  蜿蜒一里多的送葬队伍把朱缀绒送上了高高的东皋岭,2000多人的村庄,有1500多人赶来送行他们的好书记、他们的好女儿、他们的好姐妹。
  从东皋岭往下看,从东到西长达3500米的皋洩村宛如一条巨大的蚯蚓夹在大山的山岙间,近10年来,是朱缀绒带领着村民走出了大山,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舟山有"千岛之城"的美称,这里的老百姓主要以捕鱼为生,日子过得还算富裕。但皋洩村的老百姓被牢牢地锁在大山里面,一点也沾不着大海的光。1993年,舟山市农民的年平均收入在2100元左右,皋洩村只有140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更是捉襟见肘。
  朱缀绒当过村里的赤脚医生,有点文化,是个附近农村里不多的"草木女秀才",朱缀绒的丈夫种田爱琢磨,是个田头好把式,他们家在1983年就盖起了楼房,算是村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了。
  1993年,也是10月,一天晚上,朱缀绒突然对丈夫王其科说:"一家人富有什么意思,看着乡亲们还在为吃穿发愁,我心里难受。村民们希望我来当村里的书记,你要作好准备。"在上任第一天她就立下了誓言:"脱我三层皮,不信老百姓不富裕。"
  朱缀绒深知皋洩人对她的期望,如果没有带领村民致富的"金刚钻",就别去揽村支书这个"瓷器活"。在本乡本土生活了40多年的朱缀绒,对村里情况烂熟于胸,一上任,她就在村"两委"班子的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施政方针"。皋洩村有多年种菜的传统,村子虽然和城区隔了一座大山,但世上没有跨不过的山,何不做做蔬菜进城的文章呢?"这个想法对头,但如何克服农民的卖难问题?"有干部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这位村干部多虑,当时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教训比比皆是。朱缀绒早有准备,她说:"只要克服蔬菜品种单一、上市季节性过强的缺点,我们村一定能翻身!"
  但是,靠天种田是农民千百年来的老习惯,朱缀绒明白,必须让村民改变种植习惯,发展大棚蔬菜,才能扩大面积,增加品种,适应城市居民四季对蔬菜消费的需求,进而占领城区市场。
  习惯露天种菜的农民是不见葫芦不画瓢,种大棚蔬菜首先得有人带头。朱缀绒带领村干部串东家走西家,马路上、地头边甚至是村民家的灶台饭桌旁,她算细账、算效益,苦口婆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些村民动了心。为了减轻农户的投入风险,她以村委会的名义从信用社申请了4万元贷款分贷给农户;缺乏种植大棚蔬菜的技术,她多次跑到市里、区里,诚心请来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为村民授课;缺少蔬菜良种,她从市种子公司等单位联系引进;为了让村民"眼见为实",她派村干部带领村民到杭州、宁波、绍兴等发达地区取经;为了解决蔬菜的出路,她一边跑市场,把城区里的菜商带到了村里,一边联系市里有关部门,终于使皋洩成了舟山市"菜篮子工程"中的"一级蔬菜示范基地"。
  皋洩村是个山区,田少人多,人均只有三分耕地,多的是山坡地和村民房前屋后的庭院,这些地方都不适合种植蔬菜,要让全村人彻底摆脱贫穷,还得寻找其它的致富门路。
  成功的"蔬菜经"让朱缀绒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风,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农民才能丰产又丰收。除了蔬菜,皋洩村还能种什么?朱缀绒的眼睛盯在村民庄宝川家的那棵"独苗"香柚树上。
  说起这棵香柚树,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早年一位从事远洋渔业的"船老大"从海外带回三株香柚苗,栽在皋洩的山坡上,只存活了一株。等到香柚开花,结出的柚子香味浓郁、皮薄肉脆、甜酸适中。这棵香柚名声在外,每年结果时,城里人会慕名找到庄宝川家,向他高价求购。村里人看在眼里,羡在心里,只怪自己家没有这样的"摇钱树"。
  朱缀绒觉得,这棵香柚树完全可以成为全村人的"摇钱树",在全村漫山遍野种上香柚,不就是为村里办了一家"绿色银行"吗?说做就做,1994年,朱缀绒挤出集体资金,请来果树育苗专家,以这棵香柚作种树,进行嫁接繁殖。第二年,首批皋洩香柚种苗培育成功了。为了鼓励村民种香柚,她把培育好的苗木按人头无偿分给了每家每户,同时,村里继续扩大香柚苗木种植规模。一时间,皋洩村掀起了香柚种植热潮,几年之内,皋洩村的香柚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在大力发展皋洩香柚的同时,朱缀绒头脑里一直绷着一根弦,一定要用现代农业观念走好农业产业化的道路。1998年10月,她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投资8000元为皋洩香柚申请"普陀山"商标,印制统一的专用纸箱。在同年的浙江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普陀山"牌香柚获得了银奖,皋洩香柚的身价迅速上涨。随后,朱缀绒又在村里办起了农业服务公司,统一收购全村采摘的香柚,根据品质不同把香柚分别销售到水果批发市场和超市,解决一家一户的"卖难"问题。
  栽树6年,去年秋天,皋洩香柚进入了丰产期,满山的香柚结出了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实,村里共收购了8万公斤香柚,销售价格高于市场同类产品,还供不应求。但缀绒书记却来不及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匆匆离去了
  村委会主任朱云业算了一笔账:朱缀绒当了8年书记,村民收入增加了2.8倍。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494元,劳均收入超过了一万元,皋洩村从一个"拖后腿"村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32岁的村会计朱意庆说:"村民和村级集体小河、大河都有了水,村里的事就好办了。这几年,皋洩村修建了3公里的沥青路面和1万多平方米的水泥路,造桥、挖渠、浚河、修水库、农电改造,集体投资超过150万元,昔日的烂泥畈已经变成沟渠成行、道路宽畅、花果飘香的新农村了。"

小标题:"农民有了知识,才能提高农业效益;富了口袋的同时充实了脑袋,才会不当败家子。"--朱缀绒在村党支部会议上的发言
  皋洩村村委会的办公室简陋而破旧,但这里却有一大一小两间房子尤其引人注目。村民们把这两间房子称作广播站和成人学校,朱缀绒既是广播站的站长,又是学校的校长。
  广播站每天有两次播音时间。每天早上6点出头,朱缀绒就已经打开了话筒,在这个时候,朱缀绒多半会和村民们说说优生优育、尊老爱幼的道理,看到头天报纸上有什么新闻或者有借鉴警示意义的故事,她也会给村民们说上一会。到了晚上5点半,村民们开始吃晚饭了,朱缀绒又开始说上了,这个时候她的广播"主题"换成了严禁赌博、文明娱乐的一些内容,如果当天区里、镇里开了什么会,有什么需要向村民们传达一下的,她也会在这个时候"开讲"。
  村民们说,朱书记不跟我们讲大道理,报纸上的道理她总能用我们容易懂的话讲出来,娓娓道来,听着入耳。
  1996年,皋洩村里种植大棚蔬菜的村民越来越多,香柚也到了进行高位嫁接的时候,年底,朱缀绒从并不宽裕的集体经济中挤出一万多元,划出村办公楼采光最好的两间房,购置了课桌、书本,成立了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朱缀绒多次在村支部会议上说:"不能小看我们的文化技术学校,这是我们党支部一个重要的多功能基地,是一个学致富本领的大课堂。"为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新技术,朱缀绒跑到市里、区里,请来王裕通等农技专家到学校授课。村里的"田秀才"、致富示范户朱国文、金正飞也被缀绒请来当兼课老师。她还联系了四个专业户,将村里的四亩香柚苗圃作为培训实习基地,让听课的村民现场"练兵"。去年5月,皋洩村"农民学校"又成了舟山市的示范学校。
  村民赵培利现身说法:"我从成人课堂上学了防虫网、微滴灌等新技术,种了这么多年菜才算真正开了窍。今年,我种了反季番茄和夏季大白菜,每亩地的产值有13000元呢。"
  成人学校里教的是科学文化知识,朱缀绒把致富金钥匙送到了村民手里。富了以后怎么办?朱缀绒不止一次在村委会的会议上说:"农民有了钱,如果引导得不好,要坏事。"近几年,让朱缀绒最操心的倒不是经济发展问题,东边一家的儿子有了钱,染上了赌博习气,对父母越来越不孝敬,西边那家日子是过好了,但夫妻天天吵架,还经常闹着要离婚。
  前年,村里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朱缀绒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她对村干部说:"富了,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她请来文化馆的老师,把倡导文明新风的内容编进村民喜闻乐见的歌曲、戏文、小品里面,各家各户出人,组成村里的业余演出队。
  他们排练了小品《瞒工资》和舞蹈《夸特产》,内容反映的都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集资、征地、拆迁、调整土地,这些都是农村里最难做的工作,朱缀绒请人把思想工作的内容做到戏里,让村民自己演。润物细无声,村民们说,这样的效果远远胜过"按着牛头强饮水"的做法。除了宣传精神文明,演出队还成为皋洩特产的"宣传队",《采梅舞》、《赞香柚》,皋泄村产什么,朱缀绒就鼓励演出队宣传什么。
  一向"抠门"的朱缀绒花了2000多元为演出队购买了服装、道具,每天晚上,村办公楼前的操场上,灯火明亮、乐曲动听,业余演出队排练时,村里就象过节一样,村里人说:"那辰光,村里最热闹了。"
  要管好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光靠几个村干部、几个党员是不行的,朱缀绒有一天在向白泉镇党委书记王林军汇报工作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说:"做好村里的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非常重要,但是要加强村里的基层组织建设,还要有新的手段。"
  几天前,从镇里企业退休的村民朱寅昌来找她商量成立老年协会的事情,朱寅昌的意思无非就是让老年人有个活动场所,老有所乐。这一建议刚好与朱缀绒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朱缀绒早就觉得,村委会应该积极发挥村里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作用,要让他们老有所为,成为村委会开展工作时的坚强后盾。
  朱缀绒立刻带领村干部动手盖房,让老年协会有个活动场所。协会组建后,朱缀绒请协会组织老人做文明劝导员,从此,老年人成了村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小标题:"朱书记好象是我们村里的一把伞,哪家哪户有风有雨,她就赶到哪里。她为我们操碎了心,自己却落下一身病,折腾穷了好好一个家。"--皋洩村村民朱信伟的话
  比朱缀绒年长5岁的陈雪英清晰地记得朱缀绒当书记之前的模样,"那时候,缀绒长得白白胖胖的,当了几年书记,瘦了,黑了,头发变得花白了。"清明节在朱缀绒的坟头边,陈雪英哽咽着诉说着。
  自从当了书记,朱缀绒就把几乎所有的家务活都"移交"给了丈夫,然而,丈夫烧了饭,朱缀绒却很少回家来吃。在村委会旁边开小店的庄秀绒最知道朱书记的生活习惯,她说:"一个月当中,至少有20多天的中午,缀绒就在小店里买6毛钱一包的虾仁方便面,稍微贵一点的她就舍不得吃。"就这样,朱缀绒落下了严重的胃溃疡。
  从朱缀绒家里到村里,骑自行车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可推着这辆自行车,短短的一段路,朱缀绒经常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在这两三个小时中,朱缀绒不是去照看一下庄恩态、虞杏英等困难的孤寡老人,就是和村民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对村里工作的看法。
  定海区组织部的徐炜波曾在"双思"教育中到朱缀绒家里住过一个月,然而据徐炜波回忆,在她家里几乎很少看到朱缀绒,找她只能到村委办公室、村民家里或者田头。有一次,朱缀绒的丈夫王其科在田里干活伤了脚,加上本来的腰椎毛病,在床上足足躺了三天三夜,工作组的人从来就没有发现朱缀绒回家照顾过。工作组的人去看望王其科时,老实的王其科含着泪说:"阿拉缀绒是村干部啊,没办法,没办法。"
  计划生育是农村工作的"天字第一号"难事,朱缀绒有她自己的办法。村里一位姓傅的妇女结扎住院没人照顾,她二话没说就赶到医院,洗衣服、送饭、陪夜,无微不至地整整服侍了半个月,就连她自己的媳妇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这样的事情朱缀绒干了不止一次。
  一年大雪,气温骤降,为了给几个孤寡老人添置御寒的衣被,朱缀绒主动提出由自己赶到城里采购。这时,大雪封路,公共汽车早已停开,朱缀绒用竹竿当拐杖,爬上早已积满雪的东皋岭。回来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山路更加难走。和她同去的李德意回忆起来眼圈一阵湿润:"在东湾的半山腰,缀绒姐一脚踩空,掉进了积雪有半人深的山沟,差点滚下了山坡。"当天夜里,一身泥水的朱缀绒把干净暖和的棉衣被送到了村民家里。
  朱缀绒殉职后,袁信木的盲人妻子把那条朱缀绒亲手送来的棉被收了起来,珍藏在柜子里,他说:"这是我们一家人寄托怀念的物品,一定要保存起来。"
  有村干部不止一次对朱缀绒说:"你是皋洩的书记啊,这些事情就别干了。"听到这些,朱缀绒总是笑笑:"干这些事情时,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书记啊,我是她们的姐妹,是他们的女儿。"
  朱缀绒当村书记,一个月有630元的工资,可当家的王其科多少年来却从来没有拿到过这笔钱。庄恩态、虞杏英两位老人是朱缀绒平日里照顾最多的,虞杏英本来有5个儿子,如今已经死了3个,一个卧病在家,一个因为娶不起老婆做了入赘女婿,老人孤孤单单、凄凄惨惨的,生活根本没有着落。朱缀绒记在心里,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老人没钱了,朱缀绒就摸出一百、两百塞给她。这边捐几十,那边送一百,朱缀绒每个月还要花一、二百元给自己买胃药,600多的工资没几天就花完了。但朱缀绒从来不为这些事情上账。等到朱缀绒去世以后,一位村民得知几年前他从朱书记手中拿的100多元钱不是公家的而是缀绒自己口袋里摸出来的,伤心不已。
  人们在整理朱缀绒的遗物时却发现了一本记账的笔记本,一笔一笔,清清楚楚,都是朱缀绒向别人借的债务,加起来一共有7万多元。事后人们才知道,村里好多公益事业,都是缀绒书记自己掏钱捐的,而且每次都是她带头捐得最多。
  东皋岭隧道是舟山市的一个重点工程,作为区人大代表,10年来,朱缀绒一直在为这条隧道的早日动工奔波。2000年春,舟山市的领导被朱缀绒诚心感动,原先计划中还要推迟几年的工程列入了舟山的"十五"计划。隧道打通了阻隔皋洩村与定海城区的东皋岭,这是朱缀绒多少年的梦想,朱缀绒曾经说过,只要打通东皋岭,自己死也瞑目了。
  为了减轻政府负担,也为了加快东皋岭工程的进度,朱缀绒主动提出由村里承担起所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青苗赔偿等所有前期工作的说服工作。
  朱缀绒率先为隧道建设捐款3000元,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总共捐了38万元。工程的赔偿资金一时没有到位,朱缀绒用自己儿子房子的房产证做抵押,向信用社贷款6万,还以个人名义向人借了4万元。
  对自己的钱,朱缀绒"出手"大方,集体的钱,她却是"抠门"得很。
  村里来了重要客人,朱缀绒偶尔也会去买一包香烟招待,客人一走,她就要用塑料纸把烟包起来,留作以后的客烟,从来不会交给村主任和会计两个抽烟的男人。
  一回,村主任和会计一起来到定海城里办事,到了晚饭时间,就在一个小铺子花45元吃了一顿饭。事后,会计找朱缀绒报销,她一看,立刻严肃地说:"你们明明可以赶回家吃饭,为啥要在外头吃?为了打隧道,村里资金已经这么紧张,你们还不注意节约。"
  "一开始觉得很没面子,但回过头想想就通了,朱书记就是这样的人,她连自己外出开会时规定可以报的伙食补贴都从来不报,在她抽屉里没有报销的车票有一大堆,我们还有啥好说的。"朱意庆对我们说。
  家里人更没有从朱缀绒那里得到过一丝好处。朱缀绒的小儿媳没有工作,隧道工程队知道后,为感谢朱缀绒平日里对他们的关照,想招她去记账。朱缀绒拒绝了,几天后,她帮工程队物色了一个技校毕业的姑娘。工程队又为朱缀绒出主意,叫她多病的丈夫开个小杂货店,工程队百来号人一定"捧场"。朱缀绒立刻把这个赚钱的"项目"介绍给了一个困难户。
  10年前,朱缀绒家的日子在全村过得还算拔尖,当我们今天走进朱缀绒的家,只看到了几堵班驳的墙壁,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几条板凳、一张破旧的床。
  带着乡亲们的无尽牵挂,带着一身清贫,朱缀绒走了。但是,她那血肉相连肝胆相照的忠诚为民情怀、与时俱进富民强村的勇于创业精神、锲而不舍顽强奋斗的扎实工作作风和干净干事胸怀坦荡的无私奉献品德,已经永远刻在了青青的东皋岭上,留在皋洩人火热的心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