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浙江宁波余姚市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成果认定、发布和数据整理阶段。余姚市文保所的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对前一阶段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精加工”和“产出”,推进普查收尾工作。
截至目前,余姚已完成对“三普”登记在册的103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复查,复查率达100%,同时新发现文物64处。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余姚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这座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城市,藏着太多厚重的历史印记,作为浙江省内文化遗产类型全、等级高、体系完整的区(县、市),守护这些“城市瑰宝”意义非凡。
保护文化遗产,要先立起规矩。近年来,余姚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国家、省级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性出台了《余姚市考古前置及文物涉建项目报批流程》《余姚市文物保护工程操作办法》等地方文件,把文物保护的每个环节都纳入规范。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不仅为文物保护装上更加牢固的“法治安全阀”,也为余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加明确和有力的法律保障。新法施行以来,全市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解读与学习活动,余姚市文保所也多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文物,专业力量是关键。余姚专门成立了文物考古服务中心,让文物保护有了“专业队”,同时搭建起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文物活在当下。近年来,余姚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激活文化遗产价值。梨洲文献馆、陆埠佛雕艺术馆、三七市鸡山学堂等项目,让老建筑承载新功能,属地政府深挖本地文保资源,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场景。
文旅融合是激活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路径。余姚依托文物资源开发了多项特色文旅产品,“阳明心学讲堂”“知行合一”研学之旅,让游客在游览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地方文化精髓。文创产业也同步发力——余姚成功打造了“阳明悟道”系列文创,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通过潮玩公仔、文具、茶具、服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哲学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运河的新生更是亮眼。近年来,余姚持续挖掘运河文化资源,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于2020年10月开街,在保留传统建筑古韵的同时,引入30余家新兴文化企业,入夜后的古镇流光溢彩,成了古韵新潮的城市地标。沿运河修建的滨江绿道,串联起阳明古镇、通济桥、龙泉山等景点,山、水、桥、城交融,一步一景皆是故事。
与此同时,全市各地也在探索运河赋能的新玩法。牟山镇把“行走大运河”做成全民健身品牌,马渚镇以运河为轴打造了“运河风情”乡村振兴示范线,丈亭镇不断推进老街的保护性修缮与运河风情打造,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即将竣工,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开启跨越七千年的时光之旅,划桨驾舟,碾稻制陶,沉浸式体验河姆渡文化的无限魅力。
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是底线。从2023年起,余姚借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契机,联合公安、住建、消防等多部门开展“文物监管一件事”联合检查,并依托改革平台实现镇局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行动,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全方位对全市各类文物、古迹、建筑等形成安全保护网络。
针对大运河这一重点区域,余姚更是下足功夫,联合宁波市级部门每月开展一次巡查,市文保所、执法队再加上第三方机构,利用无人机每周再加一次巡查。同时通过“一村一图”,把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村,让大运河的守护没有盲区。
余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努力唤起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成为共识,全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余姚新格局,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李培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