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建筑,才能被称为“好房子”?是绿色建筑里的技术运用,是设计美学中的当代表达,还是城市更新时对人文的细腻守护?本期新华访谈,对话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杨毅、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经理王健,一起寻找“好房子”的奥妙。
绿色智慧融入大众生活
走进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紫金院区,绿植墙发挥着降温作用、特殊窗户隔绝喧嚣与热浪、空调管线隐藏得异常巧妙……杨毅认为,这幢建筑最打动自己的,是设计团队从方案初期就将绿色装配式理念有机融入整体设计之中。
建造一座真正让公众受益的绿色建筑,还有何关键?在他看来,“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需遵循的根本原则。建筑设计必须依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征选择适宜策略,而非简单套用同一张“绿色外皮”。
杨毅表示,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就有非常多的“绿色智慧”,“例如陕西省的窑洞冬暖夏凉,能够和当地的地理条件充分融合在一起。”虽然传统做法可能存在各方面的局限,但通过现代技术加以优化与提升,完全可以使其焕发新生。“挖掘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对推动当代建筑设计的绿色化、低碳化具有深远意义。”
即使当前中国的绿色建筑正加速发展,但杨毅指出,公众认知仍然相对缺乏。“很多人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因此他呼吁,应加强公众科普,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建筑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与环境宜居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公众的持续监督,助力绿色建筑发展,使其真正为百姓服务。
城市更新守护人文温度
如今绿色建筑正依托不断创新的技术,以多样的方式走进公众日常生活,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可感知、可触摸的普惠实践。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城市更新,绿色转型面临着更复杂的课题。
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城市更新要求建筑师以更长的时间维度介入项目,整个过程动辄十年。王健认为,这是一种“陪伴式”的改造,建筑师团队常需在现场驻扎数年,“他们需要静下心来,将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
尤其在对老街区进行更新时,需将方案向居民公示,让生活于此的百姓能够参与决策过程。王健指出,关注人的真实需求,始终是建筑学的目标和目的。
而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既保留原有建筑的精华,又守护居民的情感记忆与乡愁。
王健表示,城市更新的首要指导思想绝不是简单拆除,而是思考如何巧妙利用现有空间进行适度修正。“优秀的建筑遗产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被保存和使用,更是文明与文化的传承。”
人才培育聚力综合素养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正经历巨大变革。面对AI带来的挑战,年轻的建筑师应如何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未来保持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AI的冲击,王健并不焦虑。他介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于2024年便组织了AI兴趣小组,70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参与其中。小组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前沿开拓,了解AI究竟如何改变设计;二是借助AI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他表示:“我们应主动探索‘建筑师不被AI取代的AI应用’,将人工智能转化为职业进阶的伙伴。”
除了技术应用,王健同样重视建筑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他指出,未来的建筑师需在技术深度、生态广度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有所追求,以此形成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保持对专业的坚持和守护,这是行业发展的一种光明。
对此,杨毅则表示:“建筑设计的灵魂,在于建筑师对美的理解、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以及对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尊重。”在他看来,建筑设计本质上是一门由感性与艺术主导的学科,但建筑技术则又更侧重于声、光、热、风等物理性能的理性分析与优化。因此,真正卓越的建筑师,往往需要将感性的创造力与理性的技术思维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