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16 16:40:17
来源:安吉县委宣传部

原来,我们如此需要乡村​

字体: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浙江安吉的竹海上,“阿忠的家”民宿主理人已开始为客人准备早餐,国庆期间日日满房。上海游客离店后在小红书发帖:“这是一家住着会让人心情变好的民宿。”不远处的五峰山运动村,杭州的戴先生带着孩子捡板栗、观察昆虫,称这是“送给孩子的自然礼物”。夜幕下,“大余村YUX音乐季”的摇滚乐声中,年轻人随节奏挥舞手臂。

  这个假期,安吉乡村接待游客1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25亿元。与此同时,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的重要关联活动,联合国旅游组织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暨第三届“最佳旅游乡村”年度会议正在安吉酝酿。这是该活动首次在中国举行。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安吉?

  国际标准下的“余村答案”

  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评选始于2021年,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有15个乡村入选该名单。

  正如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所说,评选最佳旅游乡村,是要寻找到那些将旅游业作为把握机遇、保护文化和促进可持续增长的催化剂的乡村。

  2021年获评首批“最佳旅游乡村”的安吉余村,就是这样的典型。余村地处长三角腹地,改革开放后曾依靠矿山致富,却付出了环境与健康的代价。2003年,余村关停矿山,开始探索转型之路。同年,村民考察农家乐后深受启发,6户人家率先开办。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次提出。

  2008年,借助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契机,余村瞄准长三角客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5年的8000多元,增长到7.4万元,旅游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接近70%。

  随着2022年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的启动,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了村里。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落了地,800多位“数字游民”旅居在村,1200多名青年驻地办公。曾经的矿坑仅用52天变身“瀑布咖啡”,当傍晚灯光亮起,这里的瀑布声与爵士乐交织相融,成为独特社交空间。

  2022年底,余村联动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共24个村合力打造“大余村”,随着“云上天路”项目的贯通,逛完余村再去云上草原成为新的动线,区域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青年入乡重新定义乡村价值

  早从2001年《卧虎藏龙》带火大竹海时,安吉便意识到:单一景点难持久,需让每个村成为景区。这场对乡村价值的重估,吸引了青年“催化剂”。

  2022年,程铄钦团队将一座沉寂多年的废弃矿坑,变成了后来刷屏社交媒体的“深蓝计划”,在24个月内创下日销8818杯的行业纪录;2023年,他们又在垃圾场上建“深蓝公园”,融合图书馆、艺术展与夜游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当城市里的孩子只能在绘本上认识绵羊时,溪龙乡青苔农场的剃羊毛大赛让他们亲手触摸生命的温度;孝源街道的“窝囊版漂流”被游客称为“打工牛马的最爱”;报福镇陈落山驭风滑翔伞基地与周边越野、漂流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运动矩阵,丰富游客体验……

  在“招引十万青年大学生”的县域第一战略下,超5万青年人来到安吉乡村就业创业,催生了小杭坑、“一片叶子”等出圈项目。

  旅游种子催生乡村良善变革

  2024年,安吉接待游客340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5.6亿元。在安吉,有超4万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吃上了“旅游饭”,旅游收入占农民直接收入超20%。

  “最佳旅游乡村”的评选强调可持续性,安吉探索出的“两入股三收益”机制,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农民以土地或闲置资源入股,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方面收益。

  孝丰镇赋石村借水资源发展“玩水经济”,引入青年团队后,溯溪项目登上抖音热销榜,日均营收超5万元。赋石村党总支书记张闻泽算了一笔账:“按照两入股三收益模式,村集体按营业额的7%或保底35万元(取高者)参与分红,项目还为22位村民提供了岗位。”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社会治理。青年教村民做咖啡,阿姨教年轻人捏包子褶,留学生教英语,青年人和老手艺人共拍竹编短视频,新老村民夜话发展……这些看似日常的互动,正在触发深层次的乡村变革。

  安吉的乡村正在从一个单纯的生产生活空间,升级为一个治理更多元、文化更鲜活、连接更广泛的现代化单元。(周宇/文 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