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统筹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推窗即见绿 出门进花园
走在湖州西山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水网密布、鸟鸣林梢。经过水生态修复工程,114.7万平方米水域水体透明度优于1米,沉水植物面积恢复至30%以上,园内湿地面积占到62.16%。“西山漾就像‘自然书房’,可以露营、运动,逛逛湿地科普馆,是我们一家老小周末出游的首选地。”湖州市民李先生说。
城市不只有钢铁森林,更要有温润的绿意。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美丽”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6方面内涵之一。近年来,浙江国家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园林城镇数量在全国位于前列,城市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二,建成总里程两万公里的“省域万里绿道网”,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023年7月,湖州在全省率先创成全市域“国家园林城市”。全市持续加强公园建设改造力度,目前共建成城市公园122处,至去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16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1.59%。近期,湖州发布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公园城市格局。比如,要解决公园、绿地、绿道系统衔接不畅问题,构建连续贯通的绿色休闲廊道;健全公园绿地服务设施,实现市民“可进入、可体验”,不断增强群众体验感与满意度。
城市里的“一抹绿”,不仅为市民提供普惠公共服务,还能构建生态产业、提升城市品质与吸引力。
试运营半个多月来,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严家淤岛已迎来数万名游客。这里地处常山港与江山港汇流处,毗邻鹿鸣山,利用生态资源和南孔文化,建成沉浸式南孔文化主题休闲岛,提供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亲子互动的文旅空间。项目正式营业后,将成为衢州文化旅游又一新地标。
眼下,衢州已建设打造严家淤岛、“夜游衢江”光影秀等文旅项目,正推动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我们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资本,统筹人口、产业、城镇与交通布局,助推实现产城融合的高品质城区发展目标。”衢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7月,衢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决定,明确到2030年,衢州“两屏十丘青山入城、九水六湾百里画廊”的特色城市风貌格局基本成型,到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显著的山水花园城市空间形态。
随着人口产业集聚,城市热岛效应凸显,旱涝灾害风险提升。绿地“串珠成链”,还能为城市开辟“呼吸”的空间。
作为浙江生态屏障与典型山区城市,丽水跳出“就绿化论绿化”的思维,依托瓯江流域建设“城市风廊”系统。“我们在水系两侧预留宽度达300米至400米的生态绿地,形成一个楔形廊道,降低建筑风阻,引导山区清新空气穿越城区,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丽水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风廊建设后,丽水城市各处风向风速和风力明显增加,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丽水还以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探索基于自然的适应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引导金融资源支持适应气候变化,探索多层次、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模式;率先制定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和生态环境康养指数,发展气候康养产业……多形式加快打造山区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特色样板。
龙游也在实践绿地建设“点线面”协同。以城市公园绿地整治为切口,通过林下空间改造、闲散空地利用、景观小品建设等方式,新增开放共享公园6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13%;同时,依托衢江、灵山江“两江走廊”,布设骑行道、滨水栈道,构建“15分钟亲水图”,万人绿道拥有量较三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
目前,浙江累计建成城乡风貌区405个,选树“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风貌区”143个,打造共富风貌游线103条,开展入口门户、特色街道等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八大专项行动,推动城乡环境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群众增收致富。浙江将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推窗见绿、漫步进园”,让城市越来越美丽。(记者 胡静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