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中,海亮股份(002203)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国际化成绩单”:美国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77%;境外市场铜加工业务收入达139.84亿元,同比增长25.35%。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海亮股份长达20年的国际化布局正在进入收获期。从越南起步,到如今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海亮股份的国际化之路,不仅是一场产能的全球配置,更是一场技术、管理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海亮越南铜业。
从业务员到管理者
她一路见证了海亮的国际化之路
2000年,阎雪延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土生土长的西安临潼区人,也就是兵马俑的故乡,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
那年的校招,海亮来了。
“印象里,南方和北方的机制不一样,会更有活力,年轻人么,总想出去闯一闯。”阎雪延果断地跟着海亮离开家乡南下,成了海亮教育的一名英语老师。
2000年的海亮,教育已起步五年,老本行铜加工已经从一家地方铜材加工厂,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光铜加工材产量来说,已经有数万吨的年产量规模。
2001年,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海亮集团大力拓展国际贸易。
2004年,阎雪延从一名英语老师转型成了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一边苦学专业知识,一边摸索业务技巧,“外贸的吸引力就在于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就像我的毕业论文题目那样,《终身学习》,一直去适应不同的节奏才是乐趣所在。”
她的外贸业绩迅速提升,荣获“公司优秀外销员”称号,并于次年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正式步入业务管理岗位。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她从一个普通业务员起步,伴随公司业务与市场版图的持续扩张,逐步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先后担任欧洲总部与北美总部的助理总裁。
走出去的第一步
为什么是越南?
时间回到2008年,海亮股份成功上市后,资金能力充裕,开始在海外配置产能。经过多次战略研讨,公司决策层认为全球化布局时机已经成熟。
“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做强,必须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去学习。”谈起走出去的初衷,海亮集团董事局董事、海亮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冯橹铭说,国际化战略从起步阶段就确立了清晰的双轮驱动目标:一方面通过竞争、合作,以“引进来”的方式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此反促自身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构建全球化产能布局,有效规避贸易摩擦风险。
越南基地就是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
选择越南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优势、市场空间巨大和优惠政策较多,而且文化融合也相对容易。
基地的建设其实并非一帆风顺。
越南前江省处于越南的九龙江平原,是传统的鱼米之乡,但工业缺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杨世杰是海亮越南基地筹建之初就前往越南的老员工,2010年10月“扎根”越南,目前担任生产制造部车间主任。
“我到这里的时候,都是土路,旁边还是农田,整个园区里就四家企业,地方很偏僻。”中国人来到越南,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沟通困难。直到现在,越南语的六种音调他还是不太熟练,“有些音我始终发不准。”
一旦沟通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工人操作失误,这样的情况在头几年,并不少见,“刚开始,负责翻译的都是越南人,刚刚接触这行,一些专业名词他们也不会。”现在,还能想起2010年左右发生的乌龙事件,“有一次车间设备上的压轮需要拆下来,结果翻译让员工装上去了。”
除了语言障碍,越南人的工作习惯也和中国大有不同。
“这边以前没有工业,全是种水稻的,不知道劳动纪律、作业时间这些,没有这个习惯。今天发工资,明天可能就没人来上班了,没有存钱的概念。” 而且,当地员工习惯了农耕生活的节奏,“雨季下大雨的时候不来上班,也不打招呼。”
为了改掉这些工作习惯,杨世杰和同事们费了好大的功夫。“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教育、考核、沟通,把他们召集起来开会,重复讲不来上班的损失和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花了三四年才慢慢改过来。”
那几年,当地的工作效率、产能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或者是四分之一的样子。
海亮越南铜业的生产车间。
企业全球化+用人本地化
公司里有十几对跨国夫妻
洪清池是2013年被外派到越南的,现在是品质技术部的负责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越南女婿”。
2015年,他和公司越南籍的同事喜结连理,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老婆和孩子在中国生活,他则一直在越南。“公司里像我这样的,少说也有十几对。”
提起这么多年越南海亮的变化,他很感慨:“刚来越南的时候产能只有七八千吨,现在一年八九万吨,翻了10倍以上。基本每年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在增加。现场的设备也都更新了个遍,用的已经不是一开始建厂的设备了,几乎每年都在更新迭代。”
洪清池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依赖我们几个中国人,凭能力做到哪算哪。现在不一样了,整个基地运营已完全专业化、流程化。
海亮越南公司620多名员工中,越南员工超过600名。
当地人的整体收入也都在慢慢提高了,当地员工们不仅工作积极性变高了,还会参与公司举办的各种活动。
“拔河比赛、骑慢车比赛等,公司都会有奖励的。8月初,我们刚搞了越南海亮首届‘我是麦霸’歌唱比赛,公司凝聚力也强了。”
继越南成功布局后,海亮股份加快了全球化步伐。
制造端,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海亮建立了越南、泰国等生产基地;在市场成熟的欧美市场,则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先进产能。
2023年,海亮在印度尼西亚建成首个海外铜箔工厂,抢占新能源市场先机;次年,摩洛哥生产基地启动,将更好地拓展非洲和欧洲市场。
运营端,坚持“用人本地化”。欧美工厂保留原管理团队,仅派驻少量技术骨干;越南工厂的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文化冲突,还快速打通了当地销售网络。例如,2016年海亮收购美国JMF公司后,利用其成熟的渠道,迅速提升了在北美市场的份额。
针对美国市场,海亮开发了高精度铜管;为欧洲汽车厂商定制低碳合金材料;在东南亚,则主打性价比高的基础产品。
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东南亚建立三大区域总部,构建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这种灵活的策略让海亮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提升。
海亮股份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规模达873.87亿元,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0.95%。
海亮印尼基地。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布局
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未来如何走
海亮国际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很多时候,需要和政策“抢时间”、“拼脑力”。
冯霞林团队在应对智利市场海运费上涨近7倍的困境时,主动开发保温棉与铜管拼柜的策略,在限重情况下利用抛货和重货搭配出运。这种方式为一个货柜节省了1万美元海运费。
成本控制也是国际化经营的关键。
冯霞林接手澳洲业务后,将仓储费用从原来的1%降低到0.7%;引进新的货代公司形成竞争,将运费降低5%-10%。
她通过对保温管运输方式的创新,改变装柜方法,使一个货柜的装载量从700箱增加到900箱,仅一个货柜就可节省2500美元。
当然,海亮的国际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形成了“海外拓展—技术反哺—国内升级”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海亮以前瞻性的视野在全球布局分布式生产基地,不仅有效规避了国际贸易风险,还在国际化进程中推动国内技术持续升级,实现了80%设备的自主研发。这生动诠释了“藤蔓向全球延伸,养分回流母体”的双循环发展活力。冯橹铭表示,该实践正是“地瓜经济”理论的体现——企业如藤蔓般向外拓展,而根系始终深扎国内。如今,海亮股份的技术更实现了反向输出,成功走向海外。
值得一说的是,社会责任是许多当地人民对一家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海亮集团在海外也积极推动社会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
海亮会挑选当地优秀员工分批前往中国接受为期3-6个月不等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以期培养一批社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少外籍员工通过蓝领工程培训提升技能;积极通过慈善机构参与到当地的孤儿救济、灾难帮扶等活动中,越南基地近10名员工在公司资助下住上新房。
海亮有个“一带一路”国际英才留学中国公益项目,就是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公益助学。曾经的网红少年、被称作柬埔寨“语言天才”的沙利就是他们招收的一个学生,通过这个项目,他实现了留学中国的梦想,结束了8年的“卖货郎”生涯。
2024年,海亮创办了浙江绍兴地区首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海亮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
谈及未来,冯橹铭表示,海亮的下一个五年是继续深化国际化战略。“一方面充分利用美国基地优势,挖掘美国市场潜力,加快美国铜管产能发挥,并快速建设铜棒、铜排等产品生产线,抢占美国本土市场;另一方面加快摩洛哥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建设,保证欧洲市场供应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洲及中东市场;同时积极发挥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基地优势,精准把握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长机遇。”通过全球更合理的布局和技术整合,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导地位,开拓增长新空间。“国际化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冯橹铭说。
2025年8月,阎雪延再次接受新挑战,前往北美基地,深度拓展美国铜产品市场。该项目是公司未来三年的核心项目之一,阎雪延将与团队以此新平台为引擎,积极探索、快速融合,全力确保实现预期业绩目标。
她说:年轻人既要有志气,更要有勇气,二者缺一不可!愿我们在探索与挑战的道路上,始终怀抱“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一路向前,无畏开拓!(记者 王燕平 通讯员 卢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