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梓漪 纪航
从入选法国戛纳电视节“全球最受欢迎电视剧剧目”的国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在上海电视节斩获多项大奖的《国色芳华》,这些爆火“出圈”的影视作品都由华策影视集团制作。
高品质作品的背后是高水平人才。华策集团创办影视技工学校,探索培育大视听产业人才之路,正成为浙江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
搭建“产教一体化”平台
9月9日,浙江省桐庐县,由桐庐县委县政府与华策影视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科技产教示范区迎来开园。“示范区的诞生,是响应文化强国战略、推动行业变革的创新实践,旨在为中国大视听产业的数智化、工业化、国际化升级探索新路。”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介绍。
华策影视技工学校新校区坐落于示范区内。在赵依芳看来,职业教育要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而目前大视听行业发展的痛点在于复合型、创意型、个性化人才稀缺。
“依托华策丰富的行业资源,学校在职业教育‘产教一体化’上有着独特优势。”该校执行校长滕朝晖说,今年上半年,影视表演、舞蹈、化妆服装造型、摄影摄像等专业的130余名学生,全程参与到华策剧集的表演和制作中,体现了学校“入学即入行”的教学理念。
为帮助学生在实操中锻炼能力,学校与景区签署文旅展演协议。今年“五一”期间,学校舞蹈、影视表演、化妆专业的20多名学生在古镇景区开展“羽冠新市”沉浸式舞蹈演出,部分收入以奖学金的方式发放给学生。
学生课表显示,学校实训课程占总课时近六成。让2023级化妆专业学生李诗尧最惊喜的是,跨专业共同实训模拟出了最真实的剧组工作模式,“我们根据剧本和角色设计妆造,及时与‘演员’沟通调整,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妆发,并全程跟妆补妆”。
学校导演专业教师史靖对行业内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有感触。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史靖把行业经验融于教学,鼓励学生从实训中总结经验,能够快速上手工作。
引导学生“有业”“有为”
近年来,社会对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讨论不断。滕朝晖说:“我们既要保障学生升学就业,实现从‘无业’到‘有业’;更要助力他们创造价值,真正从‘有业’迈向‘有为’。”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围绕大视听行业开设了影视表演、摄影摄像、播音主持等14个热门专业。面对影视行业技术革新大势,学校将AIGC与短视频制作设为通识课,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
为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所需技能,华策与全国30所传媒艺术类高校合作共建大视听产业学院,帮助各专业学员分别掌握就业所需的20个实用技能,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与京东等企业搭建人才培养订单班,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也搭建起创业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办公场所、项目资源、技术支持。
“集团在深耕海外影视市场的同时也注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华策集团董事、学校党委书记夏欣才介绍,校方赴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调研洽谈,以海外托管、共建海外分院和影视工作室、实训中心等方式合作,促进人才就地培养与国际化就业。
赋能产业纵深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34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37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不断提升。
从影视行业来看,夏欣才分析,行业分工细、链条长,但当前影视教育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细化程度不匹配,二是人才培养偏重理论。因此,华策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在行业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表示,数智时代的影视人才培养要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拓展传统的艺术专业定位。华策影视集团正通过这样的专业定位,探索一种数智时代的影视人才培养路径。
“华策等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岗位技能要求,能够为行业精准输送适配人才。”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王亚南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也为不同禀赋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有助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增强社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