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涵养沃土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浙江温州推动科普与科创深度融合,通过构建“15分钟科普圈”、探索“科创资源科普化”路径、打造“科普+科创+产业”链式转化模式,以科普“毛细血管”滋养创新之树,为城市科创积蓄澎湃动能。
顶层设计:让科普服务“触手可及”
“步行几分钟就能到社区科普小书屋,陪孩子读科普绘本、玩互动器材,既方便又有意义。”家住温州市鹿城区南汇街道的市民王先生的切身感受,正是温州“15分钟科普圈”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温州以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为核心,串联全市383个科技文化类场馆,以步行、骑行、车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构建起覆盖市区、城乡结合部、偏远山区的三级“15分钟科普圈”,让“家门口的科普”成为激活全民创新意识、培育产业创新发展土壤的重要载体。
在鹿城、瓯海等主城区,温州以15分钟步行路程为标尺,打造出便捷高效的一级科普圈。社区公园的科普长廊、社区服务中心的科普小书屋等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科普空间,如同“科普驿站”,让居民下楼就能开启科普之旅。
在瑞安、乐清等县市,依托产业园区布局15分钟骑行可达的二级科普圈;在泰顺、文成等山区,通过“科普大篷车”巡展与原有农业科普阵地结合,形成15分钟车行可达的三级科普圈。
为打破资源壁垒,温州还发布了“科普温州”数字地图,实现科普教育基地“一键查询、导航直达”。以“15分钟”为纽带,温州让科普服务融入市民生活,点亮全民科学探索的热情。
资源转化:让科学既“潮”又“近”
如何让高冷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科普供给?温州的答案是——探索“科创资源科普化”特色路径,推动科创与科普深度融合。
借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汇聚的高端资源,温州打造“万有引力π”嘉年华、“瓯越院士之家”、“青科会π社区”、“榕树家园”等科普平台,推动建设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点)17家、市级38家,串联起21条温州特色科普CityWalk路线,带动更多科创科普资源向基层汇聚。
在青科自然历史博物馆,可聆听郭华东院士介绍古生物演化传奇;在浙南美谷医美主题科普馆,通过互动设备能与李校堃院士“面对面”交流;在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声音科普馆,李启虎院士带领小学生探寻声音奥秘……院士资源的加持,让一批特色科普场馆相继建成。
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也成为科普转化的重要力量。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开辟科普活动中心,让抽象的AI技术变成孩子们触手可及的趣味实验;温州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开辟智能教育实验室,带公众走近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将水处理技术搬进科普教育基地,让公众读懂科技如何守护生态……这些接地气的实践,像一座座桥梁,拉近了市民与科技的距离。
此外,温州还打造由20多位海内外院士组成的“科普天团”、56名高校与科研院所青年科学家担任的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深入基层开展服务的“科技志愿者”等组成的“三支科普科创队伍”,构建起“大咖讲科普、青年做科普、全民享科普”的科普服务矩阵,为城市创新生态注入“人才引领”活力。
链式融合:科普赋能科创“开花结果”
“科普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播’,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从普及到应用’的重要纽带。”温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温州在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的同时,积极探索“科普+科创+产业”的链式转化模式,通过科普促进科创各要素连接,助力打通科技资源科普化“最后一公里”。
浙江午马传动有限公司的研发成果“湿法制粒机传动系统”经科普传播平台发布后,很快获得合作意向;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的“鞋类舒适度评估体系”等项目,在专场科技成果对接会上与企业达成合作。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普中找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点。浙南美谷科协、浙江日高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协等企业科协组织,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推动“植物精华净痘美肤皂”“包装机械专用零部件工业互联网采购平台”等项目落地,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赋能产业发展。
近日,浙江省首个“人工智能局”在温州正式揭牌。这意味着,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有着创新“基因”的温州,再次站到了创新前沿。温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2025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为契机,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推出系列科学普及行动,助力温州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
从社区角落的科普驿站到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国际舞台,从穿梭乡间的“科普大篷车”到院士领衔的科普馆,温州以系统化、网络化、普惠化的思路,推动科普与科创“双翼齐飞”,凝聚起全民创新共识,为加快推进创新温州建设积蓄强劲动能。(周筱隆/文 青科会传播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