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7月17日电(记者彭嵩涵)15日下午三点,宁波市镇海区的体感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但对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压力容器检验二所副所长刘海云及其团队来说,一天里最严峻、最艰巨的考验,恰恰从此时才真正拉开帷幕。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特检现场,热浪回荡在钢铁和水泥之间,刘海云正目光紧锁着眼前那座沉默的加热炉。在烈日无情炙烤下,炉壁表面温度已逼近80摄氏度,几乎能瞬间灼痛裸露的皮肤。特检员杨敬鹏在一旁系紧防护绳索,背上厚重的工具包,每一个扣件都检查得仔细到近乎苛刻。没有太多寒暄,他俯下身,缓缓钻入那幽深的炉体内部——外面的工业风机勉强将炉内温度压到30摄氏度左右,但那种封闭的空间里,空气沉滞得令人窒息。
7月15日,特检人员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的高空平台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彭嵩涵 摄
加热炉检验,是一场在高温和狭窄空间里展开的精密“手术”。两天内,他们必须完成炉管腐蚀减薄分析、材质劣化检测、焊缝的无损检测。每一次测量、每一个判定,都是为这座庞大装置的安全命脉“把脉开方”,容不得分毫含糊。
刘海云身后,是一支由240余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特检军团”。这并非一支只靠学历支撑的队伍。虽然他们大多是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但要真正独当一面,往往要在炉膛、塔罐、管线等极端工况中淬炼七八年,才算“出师”。据刘海云介绍,全国特种设备检验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只有2.3%左右,冰冷的数字是行业门槛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无声的职业自律。
他们的工作没有昼夜的分界线。白天,他们钻入滚烫的炉膛,攀上高耸的反应塔,或在有害介质的“包围”中搜寻那几近隐形的缺陷;到了夜晚,他们把白天收集的海量数据分析、对比,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缺陷判定和返修指令,成为后续安全管理的依据。
应急响应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一名同事在距地面20米的球罐顶上突发身体不适,他们第一时间启动跨海岛医疗救援。救治好同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岗位。他们长期驻守生产一线,也意味着要和家人两地分居、错过孩子成长、无法照料年迈的父母,这些是写不进报告里的“成本”。
技术挑战从不肯手下留情。检测设备要能应对零下192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的极端温差,还要耐受硫、氢等腐蚀性介质的侵蚀。即便是最先进的检测手段,缺陷检出率上限也只有83%左右。他们必须用多种技术互相“打擂台”验证,在一次次与企业安全负责人关于缺陷评级的讨论和协商里,既要守住安全底线,又要兼顾生产效益的实际需求,这是一场理性又坚韧的博弈。
在距地面15米的高空平台上,金属表面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热浪扭曲了视线。检验员背着沉重的磁粉探伤工具一步步往上攀爬,安全绳在炽热的金属桁架上摩擦出“咯吱”声。
“例行检验其实是特种设备的安全强化训练。”刘海云的语气里没有夸张,只有冷静和笃定。在这场庞大的石化检修工程中,这支特检队伍对加氢反应器等关键设备的检验,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安全,更是为整个石化系统积累下一整套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密码”。
尽管作业条件严苛,但这支队伍并非孤军奋战。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为每一位一线职工构筑起坚实的安全保护屏障。每次现场作业前,人员均须配备安全帽、连体衣、防穿刺劳保鞋、手套、防尘N95口罩、护目镜、高空防坠安全带等劳动防护用品,并按规定周期进行更换。
当杨敬鹏从炉膛里钻出来时,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那一个个精确记录下来的焊缝数据、腐蚀深度、材质参数,最终都会汇总进同样“炽热”的检验报告里。之江大地上,每一位特种设备检验人员挥洒着汗水,于无声处严谨细致地开展每一次检验任务,每一笔背后都是汗水的刻度,也是守护安全不可见的温度——在工业血脉奔涌的深处,正是这些刻度在无声抵御着风险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