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11 08:52: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遇见临平 “京杭大运河南源”的古今叙事

字体:

  千百年来,大运河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了中华大地的历史长河,见证了无数文明的兴衰。作为大运河的南源之地、杭州东北门户的临平,与运河更是密不可分。河水悠悠,不仅孕育、滋养了这片土地,更深刻影响了临平的经济社会变迁。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年来,杭州市临平区将“伴河而生”的岁月沉淀,解码作“与河共兴”的时代期许,让运河的脉动与城市的心跳同频共振,以水书写出文化与梦想的时代新章。

  历史长河中的临平印记

  “襟带江湖,接引瓯越,萦络吴会。”地处长江三角洲圆心,坐拥古今三条运河,临平故事里的起承转合,始终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在临平区政府大楼前,静静流淌的上塘河,已见证了运河侧畔2000年的风雨岁月。作为临平的“母亲河”,上塘河的历史可追溯至由秦始皇开辟的“陵水道”,比杭州建城还要早上800余年。汉末泥沙淤积成湖,“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的祥瑞传说不胫而走,临平也因此得名。

  河水流向何处,繁荣就被带到何处。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上塘河跻身“国道”,临平作为江南运河的南端,也逐渐定格于“三月平湖浪欲齐,绿杨分映入长堤”的共同记忆之中。

  唐宋时期的临平,距杭州城四五十里,正好为舟行一日的距离,“暮役朝行此可停”,是东出杭州的必经之地。两岸民生蕃息,日渐兴盛,遂成名埠;直到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正式设镇。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之后,临平作为首都近郊的重要城市,更是“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

  元代以后,由于地势原因,上塘河河道逐渐淤浅。为重新疏通临平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当地官民在上塘河之北,重新发掘拓宽了经过塘栖的“下塘河”,接力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河道的宽度,也由上塘河最窄处的10米左右,升级为超20丈,方能承载起数以万计的粮食输送北上,哺育统一王朝的发展。

  “官道所由,风帆梭织”,临平塘栖就这样从一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渔村,一跃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多次幸临此地,更使塘栖名噪一时,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自此“人物以聚,风气大开”。

  熟知掌故的老人介绍,旧时的塘栖,“水陆辐辏,商家鳞集”,曾有“三十六爿半桥、七十二条半弄”之称。运河穿镇而过,人们沿塘而栖,其中水北是纤道通途,水南为宅第店铺。面河设肆,店外设埠,方便往来客商系舟停泊。

  一座广济桥,则联结起塘栖南北两岸的万家烟火。七星卧波,沧烟廓然,作为大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造型雄伟古朴,雕饰秀丽精美,历经数百年,至今仍雄踞在长河之上,令人遥想当年“千帆留夜色,万户锁春寒”的水乡胜景。

  历史浮沉,光影跃迁。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京杭大运河临平段的杭州塘、上塘河和广济桥共3处点段被列入世界遗产。为使千年文脉赓续不断,临平区制定了《临平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古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通过“保、活、靓”三字诀,助力推动历史文化名镇、街巷建筑、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开展大运河流域文化遗存调查,梳理临平境内江南水乡文化元素及历史,并建设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多终端实时共享。

  “建好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以“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为核心,临平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彰显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2023年,临平推出《大运河(临平段)文化遗产地图》,通过艺术摄影,将沿线人文、地理、景观融为一体,并利用AR技术将其搬上手机端同享,为市民寻幽访胜提供指引。千年运河正在不断迎来新鲜活力,成为临平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魂”。

 水乡生活里的文化风采

  流淌的运河水,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孕育了文化的璀璨。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舞台,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临平凭借“三山、两河、一湖、一江”,留下众多锦句华章。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宋代僧人道潜的一首《临平道中》,让临平“藕花洲”的美名就此传扬。诗人杨万里夜宿临平,留下了“市人夹水争出看,无数渔舟避东岸”的诗句。

  作为来往要道,临平更成为他乡游子寄托离情别绪的咏怀之地。苏东坡曾道:“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水路漫漫,更有多少漂泊羁旅之人夜宿临平,面对“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的情景,铭刻着“孤艇一灯人对卷,几声残柝过临平”的凄凉客思。

  与此同时,“前窗向市,后窗临水”的繁华市井与别致生活,也吸引了古今文人雅士的驻足。安平泉因苏东坡的题咏而声名大振,博陆、五杭、小林等宋代文献中俯拾皆是的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流风遗韵,千年不绝。

  “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丰子恺在《塘栖》一文中饶有兴味地记载了古镇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塘栖街上落雨,淋勿着。‘淋’与‘轮’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街上落雨’”。

  之所以“淋不着”,是源于塘栖家家户户修筑过街廊檐,鳞次栉比,晴不用帽,雨不用伞;下设“美人靠”,方便行人休息歇脚。既有体贴从容的人情味,也体现了当地人生意融通的智慧。

  如今,青砖石巷、粉墙黛瓦之间,汇昌肉粽、同福永果酒等老字号,依然保留着前店后坊的制式,张帜迎风。悠扬的橹声中,木雕的花窗下,沏一壶香茗,剥几枚枇杷,再佐以传统的蜜饯“糖色”,时光就此慢了下来。各种传统非遗技艺,也不仅限于历史的遗存,更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一年四季,春饼、夏糕、秋酥、冬糖。小朋友出生,图案要选麒麟;读书去了,就得送个知了,‘一鸣惊人’;我们中年人做生日可以用个寿桃;等到了我妈妈的年纪,才能用乌龟……”在古镇的一家“百年汇昌”店铺内,掌门人虞铭热情地介绍着汇昌糕点在当地人一生中的不同讲究。在小街尽头的自家老楼上,他还设有一间博物馆,收藏苏杭、宁波、绍兴、安徽等不同流派的各式糕点模具。

  运河故事,历久弥新。从美食、影像到曲艺、诗会,从超山的梅花到俞樾、吴昌硕等名人旧馆,从日常的娱乐到节日的庆典,都为临平的文化传承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为进一步放大运河文化的辐射效应,临平区还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并联动运河沿线8省市47家古镇,成立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联盟;还与法国塞纳河等国外运河文化对接共鸣,组织“遇见大运河”国际传播活动,深挖大运河的全球叙事潜力。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正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

  绿水青山下的生态交响

  大运河是与临平血脉相连的生命之河。为使千年运河水岸焕发新生,临平区在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基础上,更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径,通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护航运河走向更远的未来。

  为卸下古老运河的沉重负担,临平区投资约140亿元建设京杭运河二通道(临平段),并于2023年7月正式通航。自此,临平形成了古运河上塘河居中、京杭大运河在西、运河二通道在东的运河连通网络。

  与此同时,通过对运河主航道及周边沿线的整治,以及对低散乱码头、企业等进行征迁,不仅改善了运河流域的水质,也为城市腾出了更多的绿色空间。截至目前,临平区开展大运河沿线环境大整治大提升,总计整治面积150万平方米,有效维护了运河的生态环境。通过支流整治、岸上截污工程等举措,确保了大运河临平区省控及以上断面年均值达到Ⅲ类水标准,推动了运河流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曲曲波洄面面汀,乱流如玉碎玲珑;烟消月上渺天际,何处闻呼小洞庭。”丁山湖湿地公园位于塘栖南部,与“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的超山比邻而居,是运河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湖水深、水质好,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然而,随着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与产业升级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了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2023年,临平正式启动实施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将其作为打造优渥生态环境的重要节点。通过加快腾空低效用地、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充分挖掘特色文化,临平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美丽乡村联动发展,让这里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色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临平区通过建设沿河绿道,鼓励居民融入自然,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全长约29公里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郊野段建成,既充分考虑融入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也创新采用了落水智能监测、VR互动观景、智慧亮灯工程等数字化手段。这些绿道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也成为展示临平生态之美的窗口,真正做到“还绿于民、还健康于民”。同时,通过将沿岸村落的传统民俗文化串珠成链,打造出鲜活的在地体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蹚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如今,行走在波光云影中,人与河与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京杭大运河塘栖段,清气氤氲,绿水蜿蜒,浮游生物和沉水植物筑起“水中森林”;芦苇摇荡的北苕溪、柳底飞花的何过港、静水流深的丁山湖,一条条河湖由清到美。随着生态治理和绿色转型的不断深入,未来,临平区将持续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谱写出绿水青山“最江南”的生态交响。

  融合创新中的发展智慧

  2021年,临平独立设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也同步启动。古老而年轻的临平蓄势待发,靠的正是千年运河孕育的底蕴和实力。

  通过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临平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大运河科创城管理全面结合起来,致力于将科创、文创融入大运河的山水肌理中,让千年文脉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焕发生机。

  栽桑、养蚕、缫丝、剥丝……自古以来,临平就是丝绸生产的重要中心,蚕桑之事牵系着运河人家的大半生计。在此过程中,当地人发现,一些被淘汰的次品茧虽然无法缫丝,但通过清澈的运河水漂洗、剥茧、开绵,可生产出匀薄如纸、莹洁如玉的“清水丝绵”。“次品”摇身一变成为“贡品”,不仅是当地劳动人民精湛手艺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与敬天惜物的生活智慧。2019年,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代,随着杭州的开埠,临平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依托运河枢纽之利,在塘栖里仁桥下率先开办的“大纶丝厂”,是浙江省最早的现代化机器缫丝厂之一。工厂嘹亮的汽笛开始划破运河两岸宁静的清晨,犹如催人奋进的时代哨音。擅长缫丝的塘栖女工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财务独立”,不但成长为家庭中新的“顶梁柱”,也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建设者与丝绸文化变迁的见证人。

  千丝万缕在岁月中交织出一条长线,临平以传承为经、创新为纬,正细细编织着城市梦想的沧海桑田。如今,临平坚持“腾笼换鸟”,一方面加快淘汰高污染、低效能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全力打造艺尚小镇等创新载体与文化地标,通过“设计+”“数字+”“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上攀升,让传统织造功底在现代时尚创意的加持下再次破茧成蝶。

  随着大运河科创城建设的不断完善,大量企业和人才的入驻,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平通过“学术研究+项目转化+科技赋能”的融合模式,挖掘保护能够代表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群和工业遗存,将运河沿线区域打造为最具活力的城市文旅高地。与此同时,积极对接老字号、新业态等资源,并为临平滚灯、“卫家班”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平台。

  生于运河之畔,兴于运河之波,临平以千年运河水为墨,一笔一画间,流淌出悠远的古韵,也蕴含着澎湃的新潮。古老记忆中映照出的是不变的憧憬,临平与运河的故事,还将继续流传。(吕昂 程沥娇)

【责任编辑: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