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时,暑气渐消的南明湖畔,应星楼前的防洪堤上正酝酿着一场特别的演出。
数个年轻人的身影开始忙碌,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他们迅速架好了灯光、固定了音响、铺好了线缆、支起了话筒——一场年轻人搭台、年轻人唱歌的“好戏”“丽水街唱”开嗓。
一场无界的音乐盛宴南明湖畔歌声响起来了
相比正规演唱会,这里的舞台可谓“简陋”:防洪堤的石板是天然T台,瓯江内侧的台阶是观众席,晚风吹皱的湖面便是最灵动的背景板,丝毫不减现场的热力。唱至20时,他们现场互动,即兴邀请热情的观众上台表演。于观众而言,白天他们或许是上班族、匆匆而来的旅人,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到了现场,他们都是“不需要买门票”的观众。
有了纯粹的音乐爱好者,有了热情的观众,于“秀山丽水活力城”而言,一幕幕这样的场景就显得水到渠成:伴随着“台下”演唱者的旋律,“台上”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点亮手机灯抑或挥舞着荧光棒,为歌者、为自己、为活力迸发的丽水倾心。
今年以来,“丽水街唱”通过社交媒体声名远播,相关视频少则2万点赞,多则突破30万播放量。
单就“丽水街唱”的形式而言,它并非新事物。
从一人独唱到众人合唱“嗨小雨”的街唱初心
“丽水街唱”发展至今,应星楼演唱点位的发起人,总被人提及——自称为“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圈内人都叫他“嗨小雨”。
1996年出生的“嗨小雨”来自衢州,打小就喜欢唱歌。大学毕业后曾在南航工作7年,一直是公司大小活动最活跃的人之一。2021年,因为个人原因他从南航辞职来到丽水就职。
当年8月,“嗨小雨”背着小音箱,独自一人来到应星楼前抒发着内心的音乐梦想,防洪堤上行人三三两两,少有人驻足,更多的人投来的是疑惑的眼神。“我也顾不得那么多,想唱就唱,不敢太迟,怕打扰到别人休息。”“嗨小雨”回忆。
丽水的冬天特别冷,第二年开春,“嗨小雨”陆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或驻足聆听,胆子大点的会在稍微熟络之后主动提出一起唱。
“我们在演唱之余会线上线下沟通,大家出奇一致地认为,丽水需要有个年轻人放松的环境,而音乐是让人惬意、又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东西。”“嗨小雨”说,在秉承“玩”的初心之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团队,如今,“丽水街唱”固定成员已达10人,其中既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已经入职的律师等。尽管团队中多数人不懂乐器,清唱却成了他们最本真的表达。
“嗨小雨”本人也是一名“上班族”,公司的业务主要在室外,安全帽、橙色制服、运动鞋,映衬着一张有些黝黑但不时散发笑意的脸庞,不时回答工友的提问,张罗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这就是“嗨小雨”的工作日常。
歌声之外街唱里的城市共鸣与温度
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年5月,“丽水街唱”团队成员也“上新”了。
22岁从事幼教行业的叶卉是团队里的“新鲜血液”。她是“丽水街唱”的老粉丝,2023年初就认识了“嗨小雨”,但那时候的角色仅限于一名热心观众。在默默关注之余,今年她终于鼓起勇气加入了这个团队。
叶卉最近一年的生活和心态都处于很低迷的状态,5月份第一次上台演出,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鼓励和欣赏。“人生第一次拥有这么多观众,也获得了很多的认同感。”她觉得那些低谷期的迷茫都被照亮了,加入街唱以后生活变得丰富了很多,这也鼓励自己更加用心地选歌,把更好的演唱体验,带给现场的观众。她想把这份被音乐治愈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包括“嗨小雨”、叶卉在内的团队成员的用心,也真实地反映在了观众身上。市民兰乐健从第一次“偶然”与“丽水街唱”结缘之后,几乎有空都要去现场听上几首。他说,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演唱会”现场,可以一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也可以让自己短暂地忘却生活的琐事,“纯粹地听歌、纯粹地跟唱、纯粹地和自己说说话。”
从一个人的独行,到一群人的结伴,随着“丽水街唱”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地朋友也赶来丽水,听一场“露天”演唱会。
起于音乐,又不止于音乐,“丽水街唱”还踩准节点,不时给观众带来音乐之外的新体验。团队成员不仅能够踩准各式节日的节点,推出策划的相关活动,还与粉丝在线上线下互动,最近他们就在群里向粉丝征集“好歌建议”,力求让观众每次都有新体验。
“丽水街唱”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青睐,并致力于打造“南明湖畔十里文艺长廊”这一全新街唱地标。
借助政策的东风,“丽水街唱”团队有了更大的追求,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丽水有一个听歌的地方。
21时,丽水渐入梦乡,应星楼前的星光映着“丽水街唱”收整设备的身影。“嗨小雨”在团队微信群里计划下一次的演出安排:“有空参加的朋友,请接龙——”(杨敏/文 贾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