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一架小型无人机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线,自动从机场缓缓升起,向着望梅高架飞去,开启针对高架桥梁的本体健康监测、附属设施巡查以及路域环境管理等工作。
自4月中旬起,临平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引入无人机智能巡查技术,在望梅高架、320国道等重点路段构建起“空地协同”智慧养护体系,推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实现技术性革新。
该系统通过“无人机智能机场+AI分析平台”深度融合,开创了全流程智能化的道路管养新模式。
“从技术层面来讲,主要应用了移动5G、AI算法、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临平移动项目经理陈丹介绍,根据道路桥梁养护需求,无人机巡查过程中会对路面破损、绿化裸露等问题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分析。“它可以自动分析病害等问题,后期我们也将持续进行算法训练,让其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
采集和分析数据后,无人机巡查平台将问题工单推送至“浙路通”综合巡查平台。“浙路通”平台接收、汇总之后,将相关工单推送给临平区“建管仓”管理平台,随后由养护单位及时进行处置,并通过养护APP实时上传处置结果,形成闭环。
当前,临平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选择塘栖养护所作为试点,无人机机场可以覆盖周边5公里左右的养护范围;超出5公里范围无法实现无人机自动巡查的,则通过人工操作无人机开展工作。今后,中心计划在全区建设多个无人机机场,实现45公里高架、30公里国省道、110万平方米绿化带无人机自动巡查全覆盖。
“比如最近很‘火’的高架月季,就可以通过无人机了解其生长情况,是否出现长势不良、缺株、死株等问题。”临平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潘伟介绍,总体而言,引入无人机智能巡查技术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安全系数以及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
相比传统的巡查模式,无人机每小时可完成10公里精细化巡查,效率提升数倍;高危巡查工作以机器代替人工,也可大幅降低养护人员上路作业风险,降低事故风险系数。“比如高架声屏障的外侧,就是人工巡查的一个难点,可以通过无人机巡查解决。”潘伟说,无人机应用可有效针对高架桥墩隐蔽部位、声屏障外侧、绿化带死角等传统传巡查盲区,实现立体化监测,在遇到道路拥堵、恶劣天气等情况时,也更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在工作考核方面,目前,中心要求无人机巡查每季度完成一次全区全覆盖,以更为客观、真实的照片、数据资料为依据,系统自动打分作为考核依据,避免了人工打分的“人情”等因素,对养护队伍开展更为客观、公正的考评。
临平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革新了公路养护作业方式,更通过智能感知、精准处置的技术闭环,推动交通管理向“预测性养护、主动式服务”转型升级,为新型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平经验。(崔义刚/文 王怡旻/图)